【稿件来源】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蓝云

   

《从1到π———大数据与治理现代化》,蓝云编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17年5月版。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很有必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两组关系:一是完整理解和把握总目标前一句和后一句的关系。前一句规定了我们的根本方向,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二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

俞可平教授在《中国治理评论》发刊词里指出,治理与统治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实质性的区别,统治的主体只能是政府权力机关,着眼点是政府自身,而治理的主体可以是政府组织,也可以是非政府的其他组织,或政府与民间的联合组织,着眼点是整个社会。2013年11月26日的《解放军报》发文阐述“从‘管理’到‘治理’意味着什么”,认为“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治国方略的转型,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网络问政、舆情、民间智库,综合体现了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意愿,网民通过互联网呈现的丰富、复杂的内容、情绪,衍生出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事态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一层次是民声。社会大众对某件事件、某个人物,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种脱口而出的言论是最丰富、最有生命力的、最有张力的,但正是这种脱口而出,容易导致未深入思考、受到他人影响,很多时候会变现为怒火、埋怨、仇恨。对公共管理者而言,必须换个思维、心态,理性对待民众意见。

第二层次是民情。民声的后面,是民众对公共事件的意见、态度、情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重要要求,表述的意思都是要高度重视民情。

第三层次是民智。民声、民情经提炼、升华后,是民间智慧,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建设、公共事务的无穷智慧,“吐槽”背后是老百姓的广阔思路、真知灼见。在此过程中,须掌握“多数人意见”与“少数人意见”的辩证统一。

第四层次是民心。革命战争年代,人心向背决定了战争胜负,在和平年代,其道理也一样。民心、人民的终极向往,正是舆情之本,因多元化思潮、事件复杂性、利益纠葛等因素,舆情呈现与民心未必会完全一致,局部舆情可能会背离民心,但舆情的最终归宿还是民心。从微观而言,舆情可以被引导、影响或操控,网络意见可能局部失衡,但是民心是任何势力、任何人都左右不了的。正如“网络问政惠州共识”所述,“围观改变中国”的实质是网民渴望参与公共社会建设的强大意愿。

需要专门强调的是,民声、民情、民智、民心,四者之间不是机械的简单叠加,也单纯线性递进,演变、融合之道,必须采用现代化手段,必须充分借鉴各类信息化手段,牢牢把握数据”这个灵魂,这才是现代化治理之道。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郑重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互联网民声、民情、民智、民心的内核,正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积极、有序参与公共治理、追寻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努力。(蓝云/著)
(编者注:全文具体表述,含数学公式、符号以及脚注等,以南方日报出版社正式书面出版物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