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南方日报出版社

 

【人物简介】

曹轲:1966年生,陕西礼泉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副总编辑,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曾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所长,南方日报社读者来信部副主任、南方日报采编中心主任,南方都市报总编辑,南方网总编辑等职。多次荣获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广东新闻奖、中国新闻奖;曾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新闻“金枪奖”,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主要内容】

2017年3月14日,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专访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曹轲。曹轲分享了南方报业近年来在参与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做的探索和经验。

曹轲认为,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政府改革、治理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明显不能适应现代治理环境要求。从根本上来讲,其实就是治理现代化需要政府有专业的治理能力。从媒体的角度上来讲,就需要提供专业的服务,发展出舆情精准服务的能力。

舆情服务不同于新闻报道或内参,要求的是定向精准,需要的是分析价值、信息价值、情报价值、对策价值。南方报业拥有丰富的媒体资源、社会资源,全集团一两千名的记者,伸向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触角。在已有的传播能力基础上,开发了舆情服务的能力。

南方舆情数据项目不仅注重经济效益,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不仅提供周期性、即时性的“常效”舆情服务,而且更加注重提系统性、预判性的“长效”舆情服务,助力于建立治理现代化的“长效”机制。

为此,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特别强化了对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正在建设舆情研判中心和用户“坐标系”,建设案例库、对策库、历史数据库和评价标准,推进成体系化的舆情服务,和高校、广东省大数据局等机构展开了广泛合作,希望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和舆情服务。

 

做舆情不同于做内参,需要更加专业的能力

《从1到π》编写组(以下简称“从1到π”):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被正式提出。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践行这一要求。如何理解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个概念,南方报业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曹轲:近些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整个社会治理的大环境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政府要改革,要转型,既不能是原来的“全能型政府”,也不能对很多事情放任不管。现在政府决策的制定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多种因素。例如,惠民政策的出台,就不能简单地出于好心凭经验办事情。比如桥塌了就简单地通报正在修,有逃犯就告诉大家正在抓,其他的情况你别问,不能说。因为大家会关心决策的背景、过程,需要有参与感,需要有即时的互动。

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明显是不能适应现代治理环境要求的。这背后有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治理的观念和认识的问题。以往的社会治理和舆情管理的思路比较粗放,在方式方法上,往往比较容易依赖技术,缺乏对宏观舆情的了解和对系统性风险的把握。

从根本上来讲,其实就是治理现代化对政府的要求跟原来有所不同,需要有专业的治理能力,需要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媒体,对于民情社情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官员那么努力却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也着急,希望能够帮助改善决策过程,改进治理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在思考,治理是一种专业能力,从媒体的角度来讲,也需要我们提供专业的服务,这就是舆情精准服务的能力。

2014年初,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式推出了南方舆情项目,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用户提供专业的舆情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数据技术的应用。现在是大数据时代,除了互联网平台,还有各种大数据工具。大数据会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学的支撑,舆情服务相应的也应有数据的支撑。

不管是做好舆情服务还是说用大数据手段,最后的目标都是为精准治理服务,全面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适应各方面快速需求的现代治理能力。在长期的实践之后,进而形成中央提出的“治理体系现代化”。

 

1到π:南方报业一向给人的印象是善于做新闻报道、善于做舆论引导的,现在又做舆情服务,会不会跟新闻报道、内参的功能重合或者冲突?会不会互相影响?

曹轲:媒体以前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就是舆论监督,写公开报道或者写内参。但是报道又不能完全发挥这个作用,内参也不能很好地达到这个效果。公开的报道有很多信息是没办法完全展示的,决策的过程和公开报道会有所不同。内参往往是泛泛的情况反映,并非常态化、制度化的东西。

舆情服务和新闻传播是不同的行业,但是有一定的接近性,舆情服务要求的是定向精准,是一种分析价值、信息价值、情报价值、对策价值,是一种智慧和智能的东西。媒体做舆情服务,就要在原来的能力上有转变,有提升。把原来的调查采访转变为信息采集,把原来的新闻写作提升为舆情生产。一方面继续可以服务大众,另一方面也可以精准地服务用户。

目前,新闻生产和舆情服务这两块业务在内部是隔离的,有防火墙,舆情服务不会影响报道品质。舆情业务上既发挥“专职+协同”的优势,也不混同于新闻报道,更加不等于简单的删帖、撤稿。从更深的层次,舆情数据业务也能支持新闻报道,对深度报道、对新闻的专业化都开始提供支撑。

 

媒体转型不是转行,形成服务能力才能长远发展

1到π:在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南方报业是怎样形成舆情服务能力的?南方报业做舆情服务的优势在哪里?

曹轲:南方报业在办报方面是比较有名的,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农村报等媒体都有广泛的影响力。我们的新闻报道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在业界名列前茅,但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只拥有这些能力是不够的,必须生成并提升服务能力才有发展空间。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提出要提升舆情服务的能力。事实上,舆情服务能力跟原来新闻报道能力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所不同。尽管深度报道和内参不能直接变成舆情产品。但是南方报业作为媒体拥有丰富的媒体资源、社会资源,全集团一两千名的记者,伸向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触角,信源是很足的。我们在集团已有的传播能力基础上,开发出舆情服务的能力,发展了舆情数据业务。

南方舆情项目不像高校、技术公司、以及越来越热的智库,只是拿一些静态的报告,泛泛的分析,我们是要持续的跟踪、全方位的搜索、多方面的信源,以及记者专业的数据分析和舆情分析来形成舆情产品和舆情服务。这是我们的独特的优势所在。我们希望在舆情服务的过程中,让舆情服务能力越来越成为与现代传播能力并行的又一大能力。

 

1到π:南方报业目前在舆情服务方面做了那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曹轲:2014年,南方舆情作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加快转型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被正式推出。项目采用“专职+兼职”、“人脑+电脑”、“线上+线下”、“舆情+数据”、“问题+对策”的生产和运营模式。经过3年多的发展,我们在广东省内做到了市场规模第一、项目签约额第一、综合影响力第一,目前服务超过150个用户,实现了广东省21地市全覆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建立了比较完整和丰富的产品矩阵,不仅包括舆情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舆情即时报、突发事件专报等周期类舆情产品,也包括舆情案例库、专题定制报告、专业舆情培训等定制类舆情产品。2016年我们总共为用户提供了8000多份舆情产品,收获大量用户好评。例如,2016年底环保督查风暴期间,专门生产的两份《全省21地市涉环保类舆情专报》获得省委书记胡春华签阅。

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为政务用户提供周期性、即时性的“常效”舆情服务,而且更加注重提供系统性、预判性的“长效”舆情服务,帮助政府建立治理现代化的“长效”机制。比如,针对PX、核电、垃圾焚烧这三个各地政府最为头疼的“邻避问题”,我们生产的三大项目专项舆情报告,仍在不断完善和补充新的东西,让报告更加充实和贴近;针对年底欠薪事件多发的“老大难”问题,去年我们专门生产了《广东省年底“欠薪讨薪”舆情专报》得到省委领导高度认可。这些产品和服务,并没有多么惊心动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带来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方式的改变。

除此之外,我们每年4月和10月还会分别举办“粤治—治理现代化广东探索经验交流会”以及“大数据应用与产业发展大会”。2014年首届“粤治”活动,马兴瑞省长出席并给予指导,俞可平、郑永年等知名学者出席并作了演讲。2016年首届大数据应用与产业发展大会,时任省长朱小丹表达了高度肯定并做出过重要批示。这说明我们为推进治理现代化所做的努力有价值、有意义,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认可,得到了服务用户的认可,未来我们将继续把这些活动办下去。

1到π:南方报业、南方舆情项目在推进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哪些互联网思维?

曹轲:南方报业本身拥有包容、创新企业文化和有活力的团队氛围。在媒体转型融合发展过程中,我们容易接触到最新的互联网+思维和治理现代化的理念。通过报道这些理念,我们自己也受到影响,自觉运用互联网+思维去推进集团各个项目,推进治理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把原来的优势继续保持,同时也要对办报思维、新闻思维进行改变和提升。

在媒体转型中,最大的转型就是机制转型、思维转型。因此,我们在推出南方舆情数据项目时,就运用了互联网+的思维,希望建立一支扁平高效的团队。目前我们的专职人员总共也就50个左右,如果按照传统的办网站或者做项目的标准,甚至参照国内同类的项目,都可以达到150人。但是我们50多个专职同事服务了超过150个客户,并且都还服务的不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拥有专业高效的协同团队。依靠协同力量,我们能够发挥极大的能量。

另一方面,在项目生产、运营、服务过程中采用“阿米巴机制”。在这一机制下,我们可以根据项目需要组成一个个机动性强的项目小组,并以协同的形式组建一批兼职团队。这里既包括和集团内部单位进行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内部协同,也包括和外部的高校、智库、学者展开外部协同,力争让最广泛、最专业的资源为我所用,为用户所用。

通过“阿米巴机制”,我们有效地整合了集团内外的资源,同时也能够保持核心的标准体系,能够用更少的专职的人做更专业的事。如果只是简单的搭台子、铺摊子,自己内部什么都有,不管是技术,还是生产到销售全部都是自己人,对于项目来说恰恰可能是封闭的、项目运行会很保守,也很难做大做强。采用协同的思维办项目,人更少,触角反而更加灵敏。

此外,在项目建设时,我们也不是要一蹴而就地建立非常系统完善的体系,而是有迭代更新的理念,不管是产品方面还是技术方面,我们都预留了调整空间、发展空间,留下了升级的接口,这样项目就拥有不断前进、优化升级的动力。

舆情不只是一门生意,推进“善治”才是终极使命

1到π:在构建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媒体,南方报业应该怎样发挥媒体的能力,担当社会责任?

曹轲:南方舆情项目在设计之初,就有对于宏观环境的考量和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舆情项目的社会效益、也很注重政务服务的效果。我们不是只把舆情当做一门生意,而是希望舆情服务可以有力推进政府“善治”。

2015年10月,南方舆情研究院更名为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数据”二字不是简单的字面上的加,而是我们确实要在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方面发力,强化大数据对于舆情服务的支撑作用,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科学民主决策、提高治理能力提供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另一个可以体现媒体价值的是“粤治”活动。相比于高校和技术型公司,媒体在举办这种大型交流会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从案例的申报、实地调研走访、到邀请专家评选,媒体能够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并且能够从全局的高度挖掘整理政府治理现代化方面创新的东西。

“粤治”活动举办3年来,我们总共评选了政府治理创新、舆情引导、大数据与公共服务三个类别共80个优秀案例。这就不光是在进行简单的一对一的个案式的舆情服务。我们在总结其中的规律性,梳理政府治理现代化各个领域创新的点,慢慢就变成一个体系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请了俞可平,郑永年等知名学者,以及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来做学术顾问,把学界资源和业界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服务体系。所以南方舆情成套产品矩阵和舆情服务的“坐标系”背后的价值观的体系是完整的,能够呼应和全面地对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跟随政府的创新、发展进步以及治理能力的进步,提升我们的舆情服务能力,实现媒体转型。这种转型不是转行,不是用多元产业补媒体的不足,既没有丢掉媒体的特色,又能继续保持我们原有的传播能力,同时也拥有了新的服务能力。

 

1到π:南方舆情未来在舆情服务方面是如何布局的?有哪些着力点?

曹轲:一是建立舆情服务的“坐标系”,建设南方特色的服务体系。具体来说,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省—市—县—乡”舆情服务体系,争取实现广东政务系统的全覆盖,推进成体系化的舆情服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有更高的服务水平和更好的服务品质。为此,我们成立了舆情数据中心,正在建设舆情研判中心和用户“坐标系”,我们还与广东省大数据局合作成立了“南方大数据创新联盟”,和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申报了国家政府治理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项目。目的是希望能够让南方舆情在现代治理中形成有南方特色的舆情产品、服务体系。

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建设关于现代治理的系统化的案例库、对策库、历史数据库和评价标准。我们跟北大合作建成了“广东治理案例库”。每年“粤治”活动,都可以收到200多个申报案例,这些都将纳入到案例库中。收入案例库的还包括关于PX、垃圾焚烧、核电等重大项目舆情报告。同时,我们正在建设广东治理现代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除此之外,我们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情报所、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国家治理研究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学院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希望能够通过多方合作互补,为广东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希望从方方面面,从内到外地丰富媒体对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适应度。不仅是响应,而是发挥参与和推动的作用。

 

1到π:广东在推进数据强省的过程中,南方报业、南方舆情数据项目应该提供哪些支撑?

曹轲:从南方舆情数据项目开始研发舆情产品的时候,我们就特别重视互联网的技术,重视大数据的应用,重视平台和数据产品的关系,不是简单得靠人力和手工作坊做事情,而是真正的依托大数据。

我们现在舆情数据、政务数据、媒体数据比较多,行业的、产业的数据相对比较缺乏。但在政务舆情服务做好之后,我们还要把经济的、行业的舆情服务做起来。不管什么行业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对社会环境、营商环境、生活环境的了解和分析,这些是南方舆情的长项,我们未来将发挥自己的长项,增加服务全社会各行业的能力。

同时,我们在参与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在积极地去挖掘和整理有关“大数据与公共服务”的案例。去年10月,我们与省大数据局合办了大数据创新和产业发展大会。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希望参与到广东省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到政务大数据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进程中去。

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就是参与广东省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建设。希望以此为契机,一方面推动大数据和治理现代化在全省政务以及各个行业的应用;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南方报业内在的转型,生成数据能力、服务能力,从而让南方报业成为一个智慧型的传媒集团,跟治理现代化进程相辅相成,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推动作用,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进步力量。

 

《从1π———大数据与治理现代化》,蓝云编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175月版。

 

(编者注:全文具体表述,以南方日报出版社正式书面出版物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