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熟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的朋友们都知道:1970年,袁隆平和助手李必湖在海南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这让袁隆平的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约50年后,一位农业微生物专家,在粤北某市,以同样的野外科考法发现一株能将鸡毛、鸭毛降解成氨基酸的超级菌,自此拉开了一段科研佳话。
近期,华南理工大学罗晓春教授团队的一位博士,向“粤有数”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独家揭秘了一段真实故事。2017年初罗晓春教授带领团队前往粤北某市,在某养鸡场长期堆积的鸡羽毛的位置采集土壤样品约5g,无菌采样袋封装带回广州实验室,经富集培养和选择培养后,获得36株能够在羽毛粉选择培养基作为唯一碳氮源上生长的微生物,初步判定为羽毛降解菌株,随后获得降解效率最高的一株菌,鉴于该菌株在羽毛降解中的优良特性,团队从该菌株出发进一步解析该菌株的高效降解机制,同时对该菌株进行分子水平改造,以期进一步提高该菌株的降解效率,进行下一步产业化应用……经数年科研攻关,罗晓春教授团队取得国际领先的技术突破,改造后的菌株在固态发酵水平2.5天能够获得超过55%的可溶性蛋白和肽的回收,该工艺制备的发酵羽毛粉为作为新型饲料蛋白源提供了可能。
8月16日,南方网对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家委员会生物工程方向首席科学家罗晓春的科研事迹、社会影响进行了报道,题目为《罗晓春科研项目荣获广东农业微生物领域十大可应用转化重大科技成果》。以下为报道原文。
南方网讯 (记者/唐巧燕 通讯员/陈俊杰 梁荣模)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家委员会生物工程方向首席科学家罗晓春教授的科研项目日前荣获广东省农业微生物领域十大可应用转化重大科技成果。8月9日,“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广东省网络文化协会副会长蓝云向罗晓春教授颁发“粤有数”纪念奖杯,对罗教授在案例评审工作的认真工作、广东微生物领域的重要开拓性成效表示感谢及祝贺。
8月9日,蓝云(右)向罗晓春(左)颁发“粤有数”纪念奖杯。
5月18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官网发布了题为《广东省农业微生物领域十大可应用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公示》的消息。《公示》指出:为加快推进我省农业微生物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微生物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按《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关于征集农业微生物领域可应用转化重大科技成果通知》要求,经组织专家评审,推荐农业微生物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等10项成果为广东省农业微生物领域十大可应用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0项成果中,华南理工大学罗晓春教授牵头的“超级改造菌降解农业含氮废弃物(羽毛、虾蟹壳、鱼皮)高值化利用”光荣在列。
《广东省农业微生物领域十大可应用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公示》截屏图
作为广东农业微生物领域知名专家,罗晓春教授的项目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曾专门报道,罗晓春教授课题组在虾壳生物精炼上取得新的进展。罗晓春教授课题组近期在重组几丁质酶及虾壳生物精炼上取得了系列进展:获得了一株现有报道酶活产量最高的重组几丁质酶rChit46;使用rChit46以及重组酸性蛋白酶,首次实现虾壳蛋白质、几丁质、虾青素、矿物的零浪费回收;通过添加多糖结合域改造后的rChit46,可大大增强几丁质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首次实现几丁质酶一步法降解未经任何前处理的虾壳;几丁质降解产物几丁寡糖有很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以及抑制LPS介导的炎症应答。几丁质作为含氮的多糖,是自然界中除纤维素外的第二大生物质,存在于甲壳类(虾、蟹等)、昆虫外骨骼、真菌细胞壁等物种结构中。随着水产养殖和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甲壳废弃物被产生。由于缺乏有效的几丁质酶,这些废弃物很难被人类降解利用。传统物理及化学法制备几丁质能耗高,污染大。
罗晓春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杂志上发表论文报道全新虾壳废弃物绿色酶法回收技术
国内多个省市、多家农业领域头部企业对罗晓春教授的科研成果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这项有国际水准的技术落地后,年产值将达十几亿元,将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工作,并提供上百名高级人才就业机会。“粤有数”作为广东数字化、新技术领域新型智库公益服务平台,将陆续推进一组重要科技成果在广东落地转化,以实际行动践行平台成立宗旨,“‘粤有数’来源于大家,属于大家,将永远服务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