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有数】是“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家委员会官方微信平台,秘书处电话:19854567058。上为夏书章教授题字。

《进化 2:论数字政府的基因式》,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著者:熊雄,2022 年 2 月出版。

小概率的力量

       1949年,一位名叫爱德华·墨菲的空军上尉说了这么一句话:

       “只要一件事有可能弄错,他就肯定得把这事给弄错!”

       这句话被称作“墨菲定律”,演绎出很多个版本,甚至被夸张地称为20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

墨菲定律提出者——爱德华·墨菲。(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同版本的墨菲定律大概包括了这些意思: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可能发生。

       如果用概率论的观点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概率现象。即只要事情发生的次数足够多,那么那个原来想尽量避免,而且以为可以避免的小概率事件就必然会发生;因为它的出乎意料,一次小概率事件的发生,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力,远远比发生一次大概率事件的后果和影响力大。所以,比起墨菲定律本身,更值得研究的是,为什么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会传播如此之广,会击中这么多人的心坎,成为他们的心钥或者借口。

为何墨菲定律会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合理的解释是,这句话是一个朗朗上口的口头禅,就和“我的天”“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一样,以此话开头,你觉得可以很容易展开你的话匣子;或者和“造化弄人”“事情就是这样无法预料”一样,以此话结束,你觉得可以很容易推卸自己的责任……人们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天生就懂得这点,而宁可说是被一个定律点醒的。

       墨菲定律给人以警示,比如在安全生产方面,要从思想上警钟长鸣、克服麻痹大意,管理上防微杜渐、避免盲区死角,技术上精益求精、消除细小隐患。

       不过,我们也可以从轻松的角度去演绎一个关于创新的墨菲定律的版本,那就是:会出现的创新总会出现,只要你意识到某个创新的可能,那么它就更可能发生。我们无妨称这个版本为墨菲创新定律。

       把墨菲创新定律运用于分析一个组织的创新活力,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

       在一个包含大量个体的组织中,时刻都在孕育和发生着个体的创新,而终究有一天,而且是不远的一天,其中某个个体的某个创新将成为整个组织的普遍的属性。

       基因的变化和变异,就是墨菲创新定律作用下的典型现象。

       基因的每次变化和变异,都是某个细胞个体的某个小概率事件,但是终究从这些小概率事件中出现了统治世界的那些变化和变异。现代的每一个物种的每一个个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这些变化和变异的结果。这就是小概率的力量。

人类的进化史事实上就是一个个小概率基因变异的结果。(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聚的力量

      物理学定义了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力,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力(简称“强力”)、弱相互作用力(简称“弱力”)、电磁相互作用力(简称“电磁力”)和万有引力(简称“引力”)。

尽管力的种类多种多样,但是近代科学已经证明,自然界中只存在四种基本的力(或称相互作用)其他的力都是这四种力的不同表现。(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四种基本力的有效作用范围和强度相差极大,它们在有效范围内的强度从强到弱依次是:

       ①强力,维持原子核的吸引力,把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紧紧束缚在一起,是短程力,强度在有效作用范围内是四种基本力中最强的;

       ②电磁力,两个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属于长程力,强度是四种基本力中次强的,约为强力的1/100;

       ③弱力,作用距离极短,是四种基本力中最短的,强度则是四种基本力中第三强的,约为强力的1/10 000 000 000 000;

       ④引力,即牛顿发现的存在于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点之间的吸引力,属于长程力,强度是四种基本力中最弱的,弱到只有强力的大约1/1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000 000 000。

       在微观的原子的世界里,强力、电磁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弱力有时候显示一点作用,引力是绝对可以忽略不计的。

       然而,在宏观的星体的宇宙里,在远远超越强力、电磁力、弱力作用范围的距离上,万有引力以其可叠加性,即质量越大引力越强的特性,成为决定性的力量。

在宇宙尺度上,引力是星体间的决定性力量。(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四种基本力中,万有引力正如《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中所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在基因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现象。

       DNA分子双链的碱基是通过氢键配对关联,从而维系双链缠绕。而氢键的强度大大弱于维系单链的共价键,所以当处于特定的环境时,比如用药剂浸泡并加热到一定温度,氢键会断裂,双链脱离缠绕,而维系单链的共价键不会断裂,所以每条单链还是完整的。这样就既完成了双链间的分裂,又保全了单链上的基因,使得接下来基因得以完整复制。正是氢键相对共价键的弱势存在,才有了这种基因复制的机制,才有了多细胞生物,才有了物种的繁衍和进化,最终有了人类这个超级强势的生命体。

       涓涓细流,汇成大河,个体的力量虽然微小,汇聚起来却可以形成强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我们姑且称之为微聚的力量。

涓涓细流,汇成大河。(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子之万有引力和DNA分子之氢键的例子提示我们,还有这样更进一步的微聚方式,就是个体的主要力量并未用于汇聚,而是用来维系个体自身的完整性;个体的次要力量,次要到个体自身甚至无感的力量,却汇聚起来,成为构成强大机体的关键力量,成为机体创新的关键原力。这种力量,我们可以称之为微聚2.0的力量。

隐信息的力量

       关于基因的科学研究颇具戏剧性。我们刚发现“每个细胞具有的遗传信息,也就是基因,是完全一样的”,问题接着就来了:

       “既然一样,为什么会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呢?”

       于是,我们进一步解释:

       “在从受精卵到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基因有一种按照时间和空间条件进行选择性表达的现象,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细胞。”

从受精卵到胚胎的发育过程。(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我们又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且开始有了积极的运用。就这样,关于基因的科学研究不断在进步,后者的发现补充前者的定义,使前者越来越完善。但是,如果翻译成另一套语言体系,用另一套逻辑语法来阐述这个关于基因认识进步的故事,却是另外一种视感。

       “每个细胞具有的遗传信息,也就是基因,是完全一样的。”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

       “每个细胞的秘密好比一本书,这本书全部写在基因上,每个细胞的基因一样,所以书是一样的。”

       而把

       “在从受精卵到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基因有一种按照时间和空间条件进行选择性表达的现象,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细胞。”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

       “每个细胞的秘密好比一本书,这本书使用的字库全部写在基因上,基因一样,所以字库一样,但是书可以完全不一样。”

       在逻辑上,后一句话和前一句话说的完全是不同范畴的事。

       一个戏剧性的脑筋急转弯!

       为什么会出现脑筋急转弯?

       原因就在于基因的本质是信息,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本质上都是信息的交互,即基因发送信息给环境,环境发送信息给基因。然后,脑筋急转弯出现了:事实并不是这样简单!基因不是普通的信息,基因是密码,基因和环境的信息交互,很可能是这样的流程:基因信息是密码,密码是钥匙,这把钥匙打开了环境中的某个信息匣子,获得了丰富的信息。

基因中储存着打开某个信息匣子的密码。(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获得了信息,站在基因一边的观察者却并不知道匣子里的信息是从哪里来的、它有没有和其他匣子相通,也不确定同样的钥匙能不能打开多个匣子。总之,我们以为很简单——打开匣子、取出信息,而实际上,打开的是一个内容按照某个隐藏的规律分布的盲盒。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看着钥匙打开匣子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该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把钥匙和匣子的锁能够配对?”

       为什么说具有戏剧性?

       因为这一类的脑筋急转弯,在信息的世界里是普遍存在的,但经常被我们选择性忽略了。就好像游客站在名画前欣赏了半天,为蒙娜丽莎的神秘美感震撼不已,却戏剧性地没有注意这画是画在什么质地的布上。

由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所创作的《蒙娜丽莎》。(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息存在的意义是交互,从不参与交互的信息,是没有存在意义的。而任何信息的交互能成立,即信息发出方的信息能为信息接受方接受,那就说明双方具备了对信息解读方式的共识,或者具备了互相建立共识的机制。在计算机网络中,这种机制,就是双方预设的程序。在基因的信息世界里,基因的钥匙一旦能打开环境中的锁,就说明环境中预设了能识别基因信息的程序。

       面对“环境盲盒”,我们知道将获得丰富的信息,却不知道是什么,因为我们幸运地拿在手中的信息是钥匙;

       以及当我们用钥匙幸运地打开了某个匣子的时候,我们却无奈地发现,这种幸运意味着我们和匣子之间存在着过去的约定或者说信息共识机制,对它们我们永远无法穷尽溯源:

       这些在我们拿到钥匙的瞬间就确定了存在的未知的信息,以及隐藏其后的信息共识机制,就是隐信息。

       万物都是可用的,隐信息即使是未知的,我们也可以运用它。

       那些认为需要了解才能运用的观念,其实是一种有限的线性思维,是画地为牢。生活中有很多运用未知的例子,比如吓唬一个深夜哭闹不睡的小孩“再哭就有妖怪来把你抓走”,比如炒作一只冷门的股票“这个行业的未来不可限量”,就是对隐信息的运用。

现实中有许多运用隐信息炒作冷门股票使股票上涨的案例。(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可以不了解隐信息,但是我们要感知和运用它的力量。

       基因就是先行者。基因以其不可限量的创新力,发展出人这一万物之灵,就是不断激发隐信息的无限可能的结果。

(注:南方日报出版社授权“粤有数”专委会传播平台刊发此文)

        【粤有数专栏作者:熊    雄
        【粤有数编辑:雅芝】         【粤有数审核:嘉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