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时会带回一些计算机书籍,有的封面会有“算法”两个大字,有一天,SISI问我,“爸爸,什么是算法?” 我一时语塞。一会,我转头发现一堆运动计分币,灵感来了,就开始教了。
居家附近有一家儿童运动场地,教小朋友跳绳、篮球等,店主很会哄小朋友,每场运动后按各人表现,奖励标识为“1分”“2分”“3分”“4分”的运动币,这些币都是一样的,就是不同分值标识了不同颜色。几个月下来,积累了一小袋子,拿起来叮咚响。但是这些币总分多少,一直没去计算。
我反问SISI:你怎么计算总分,有什么办法?
她马上说:简单,一个一个加,累计加。这对四年级的她,不难。
除了这种办法,还有其他办法,更简便一些的?我继续问。
过了一会,她答:先不加,先把它们归类,1分的一类,2分的一类,3分的一类,4分的一类,各类算分,再算总分。
我马上奖励了她一个拥抱。又继续问:还有其他办法吗,能偷懒的,简单一点,计算量不用太大。
大约几分钟后,她说:能不能用凑数法,几个几个凑成10分,最后看有多少个10分,再加上尾数。
这个回答有点水平,我把她抱起举过头顶。
我告诉她:你自己想出的三种计算方法,就是算法,如果运动币更多、更杂,方便、快速、安全、计算量小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接下来,我讲了我小时候的故事。那时老家养了一伙小鸡,爸爸我比你此刻略小的时候,长辈让我数小鸡的数量。信心满满的我一会就满头大汗,因为我一只一只地数,但是小鸡走来走去,不听指挥,数到一半,我就乱了,几次都没成功。一旁的姑丈文化程度不高,但爱护我,马上来解围,他用的是三个一组法,一眼扫过去,以三为一组,“一三,二三,三三缺一,四三多一,五三……”很快他得出准确答案。“你姑丈公的办法,也是算法”,SISI听后点了点头。这个故事,我写入了2017年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拙著《从1到π——大数据与治理现代化》。多年前,姑丈就已经到另一个星球了,他没有看到这本书,我也只能这样的一个小小故事鸣谢各位长辈对我的关爱、家乡对我的哺育。
后来,我向SISI讲解了,德国数学家高斯7岁、8岁时算“1+2+3+4+……+100”的故事,用的是头尾相加的办法。高斯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智商超过150,我们只能听听、看看、学学,比不得。
其实,现在的我时常会冒出养一窝小鸡的想法。但囿于场地、卫生所限,一直没成。也没听说,谁家教数学要办养鸡场的,这种事传出去会成笑话,作罢吧。
【粤有数视频制作:荣模,编辑:德华,审核:雅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