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陈,荆楚网舆情信息部主任、首席舆情分析师,湖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武汉市国家安全委员会等多家单位“舆情顾问”,多家舆情智库专家组成员。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作为一项新兴和重要的业务,对舆情分析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需要分析师具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负责的职业态度,还需要将思维方式、知识厚度与舆情实践充分整合,及时总结提炼蕴含于工作中的事理和规律,丰富和完善舆情方法论体系。在舆情实践中,分析师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在职业愿景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并积极探索满足自身成长需求的路径与方法。这些成长理论,不仅有助于优化服务细节、提升服务质量,也对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再上台阶大有裨益。

1.“铁杵磨针”理论——舍得花笨功夫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难的事也能做成功。随着舆情研究渐成显学,舆情业务在若干平台行情看涨,舆情分析师更是成为无数从业者或有志于此者自我定位、标榜的头衔,只是其势哄然蜂起,取其形者多、得其髓者少。平台也好,分析师也罢,急于变现导致底盘不稳,非长久之计。舆情分析师的职业道路,应从写好一篇报告、参与一次会商、讲好一场培训、完成一篇论文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打怪升级”。“铁杵磨针”看似笨功夫,其实是分析师长远发展的基础法则。


2.“牛鼻子”理论——挖掘核心竞争力

做事情抓“牛鼻子”,指抓主要矛盾。在网络舆情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逐渐升温的背景下,舆情分析师也要学会抓“牛鼻子”。在工作层面,舆情分析师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全局与局部、线上与线下等变量关系,才能从庞杂的海量网络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判,为服务对象了解互联网信息、观察网络动态、处置舆情危机提供决策参考;在职业层面,应立足于媒体融合实践与大数据蓬勃发展实际,不仅要掌握传统新闻传播人才所具备的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技能,更要将自己锤炼成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舆情人才,进一步提高舆情分析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服务决策参考。


3.“六边形”理论——全面综合发展

网络游戏中,常用六维雷达图来显示各选手(角色)的综合能力,满格的正六边形代表全面、均衡、强大的综合能力。成熟的舆情分析师,不仅需要掌握网络舆情分析的基础知识,学会信息搜索、整理分析、研判,还应具备网络舆情分析的基本能力以及拥有独立第三方的思维和价值观。舆情分析师要想全面均衡发展,可参考“六边形”法则,从政治敏锐性、人格个性特质、职业愿景及规划、信息分析能力、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品德修养六个方面来培养“舆感”,为打通职业成长路径提供关键着力点。


4.“新龟兔赛跑”理论——借助技术平台

在网络寓言《新龟兔赛跑》中,乌龟借助“滑板车”再次赢得比赛。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创新应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社交媒体表达看法、传播诉求、分享信息,甚至建言献策。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工作需要,舆情分析师可以借助各类舆情系统,为客户单位(行业)提供定性定量的舆情分析数据,在满足用户对网络舆情监测和热点事件专题追踪等需求的同时,不断瞭望行业前沿,丰富舆情认知。


5.U”理论——打造属于自己的专业“工具箱”

U盘即插即用,其存储容量远超过软盘,极便于携带。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舆情态势,舆情分析师应具有U”思维,结合舆情实践,打造一款自己用着称心如意的专业“工具箱”,对任何舆情事件都能够迅速进入研判分析状态。“U”思维要求舆情分析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以“学思践悟”促进“知行合一”,帮助并引导涉事单位(个人)实现舆情方法论以及知识智慧上的升级换代。


6.“淬火”理论——在挫折中成长

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面对日益复杂的舆情态势,提升分析师的“抗打击”能力,不仅是提升舆情工作服务质量的客观需要,也是维护分析师身心健康、促进其自主发展的内在要求。舆情分析师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遭遇舆情阈值偏离、研判会商失误、处置技能呆滞以及职业有形或无形的瓶颈,这就需要分析师将理论融合实践,对于职业生涯的挫折具备清醒认识,制定合理的成长目标,不断增强心理韧性,从而辩证看待舆情工作中的压力,克服心理上的消极情绪,提高认知社会、适应环境并积极面对生活的能力。


7.“头啖汤”理论——积极尝试,敢为人先

“头啖汤”原是粤语地区通用的民间俗语,即新鲜煲好的第一口汤,网络用语中延伸的意思是“敢为人先”。当下,科学开展舆情分析,已成为政府部门有效应对和处置热点舆情的关键环节。随着舆情分析的工作流程和基本方法相对固化,一些舆情分析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点趋于保守,对积极尝试、勇于创新不再感兴趣,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舆情报告中消磨时间和精力,最终陷入枯燥乏味的程式化工作。没有创新,舆情工作就没有未来。舆情分析师应该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弄潮儿”,通过分析归纳网络舆情的类型化特点和演绎规律,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在推动社会多元治理的过程中沉淀底蕴、迎接未来。


8.“温水煮青蛙”理论——及时跳出舒适区

“温水煮青蛙”理论提示我们:舒适的环境最危险。舆情分析师作为舆论场上的“瞭望哨”,尤其要居安思危,及时摆脱路径依赖,跳出舒适区。在长期的舆情实践中,部分舆情分析师乐享太平,迷信老经验、推崇旧方子,规避甚至排斥、厌恶舆情工作环节中潜在的风险,结果“舆感”变得迟钝,惹上大麻烦。长远来看,甘于平庸、乐享太平的分析师,迟早会遭遇舆情反噬。分析师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锤炼专业本领,时刻葆有危机意识和斗争精神,才能在舆情实践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9.“墩苗”理论——实践是最好的舆情课堂

“墩苗”,指北方农民在一段时间里,故意把幼苗边上的土踩实,暂时不给浇水、施肥的一种做法,目的是让幼苗轻易吸收不到营养,逼着幼苗把根须扎向更深的地里。实践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舆情工作尤其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丰富和完善舆情方法论。同时,还要重视认识的能动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分析师“墩墩苗”,多接几次“烫手的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对职业成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只有经受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舆情事件处变不惊、游刃有余。


10.“竹子”理论——耐得住寂寞,厚积薄发

竹子理论描述的场景如下:竹子在前三年只能长三厘米,这三厘米还都是深埋于土下,等到第四年破土而出,就能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疯长。网络舆情的日渐升温,加剧了相关人才的需求,人才紧缺已成为当前网络舆情处置与危机管控工作的主要问题。面对客户单位的高标准、严要求,日进日新、精进永固的分析师将是未来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人才。“竹子”理论告诉我们:没有前期的规范,就没有后期的张扬;没有前面的理论积累和实践认知,就没有后期的技能延伸和方法体系创造。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社会舆论热点也迅速增加,网络舆情日益复杂。舆情分析师作为一个新兴职业,是为企业、政府或个人提供舆情处理与危机管控意见的专业人才。能否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在舆情实践中提高心性、锤炼过硬本领,把引发舆情的各要素掌握准,把舆情事件的客观规律揣摩透,把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研究深,这是舆情分析师“急不得、慢不得、等不得、靠不得”、务实稳妥的进阶之路。

          稿件来源于公众号-颜陈 輿情觀察

        【粤有数编发: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