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有数】是“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家委员会官方微信平台,秘书处电话:19854567058。上为夏书章教授题字。

       南方网讯 (记者/唐巧燕 通讯员/陈俊杰)近日来豆粕行情暴涨,给饲料养殖企业造成较大压力,也再次发出了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信号。据农业农村部官网消息,农业农村部9月19日召开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工作推进视频会,全面推进豆粕减量替代行动,促进养殖业节粮降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广东作为农业饲料大省,如何更好地依靠生物科技、绿色技术贯彻落实国家“豆粕减量替代”部署要求,记者专访了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粤有数”专家委员会生物工程方向首席科学家罗晓春。

       豆粕是大豆碾榨成油后得到的副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是制作家禽和畜牧饲料的主要原料。

豆粕是制作饲料的主要原料。(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豆粕减量替代既是应对外部供应不确定性的被动选择,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作为,对于养殖者节本、饲料生产者节料、全行业增效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粤有数”专家委员会生物工程方向首席科学家罗晓春

       南方网、南方日报南方+、南方农村报新牧网9月20日对此进行了报道,原标题为《罗晓春教授:用绿色科技助力“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我国豆粕高度依赖进口,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肉类生产供应安全形成较大压力”

鱼粉(上左)、鸡肉粉(上右)、豆粕(下左)、菜粕(下中)、棉籽粕(下右)饲料蛋白原料。(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

       鱼粉是稀缺原料,已经在过去几年中连番上涨,上涨周期已过;而豆粕才是饲料中最大宗的蛋白原料。美国大豆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的73%和95%,垄断全球市场。中国土地资源有限,适合大豆生长的土地更有限,加之豆类种业技术也被美国垄断,造成了中国豆粕高度依赖进口,让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肉类生产供应安全形成较大压力。

“体外预消化是目前还有很大空间的减量途径”

饲料中需要添加消化酶,辅助动物消化。(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途径催生了溢多利等饲料酶企业在前十年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一途径的提升现今已经到了天花板顶部了,外加的酶不容易在动物消化道内有效工作(包括有胃动物的酸性环境、内源酶与外源酶的兼容性、内源酶对外源酶的降解等问题),靠这一途径在现有的饲料酶添加技术效率上,再往上提升效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体外预消化是目前依然还有很大空间的减量途径。通过酶或者微生物在体外帮动物先预消化,把蛋白原料降解成氨基酸、肽,不仅可以提升体内消化率,而且可以将原料中的富营养因子降解掉。用体外微生物降解,通过微生物发酵过程产生的酶进行降解,可略过酶的生产过程,降低成本是目前最有前景的饲料消化提升策略。目前市场新兴的发酵豆粕成为众多饲料企业的新宠。然而在微生物体外发酵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在发酵方式的选择和发酵降解效率这两个因素上。在所有的过程中,菌种的选择是最核心的技术,然而这一方面的核心技术却很少研究单位有耐心去突破。没有实质性的高效单一菌株,目前行业用的菌种都是常规菌种的混搭,造成产品质量批次之间波动大,降解效率低。

“不能与人争粮,以廉代贵,做好‘替代’”

人类食用的动物蛋白中,有大量的不可食用部分,这些不可食用动物蛋白非常有回收前景。(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中国的羽毛产量有500万吨,羽毛的蛋白含量是豆粕的两倍,也就是说羽毛如果可以被动物吃,意味着我们能替代1000万吨的豆粕。几丁质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生物质,而且还是含氮生物质(多糖),每年地球上的产量超过1000亿吨。然而目前市场上还没有高效降解这些不可食用动物原料的绿色降解技术,一些污染严重的高温高压酸碱处理,造成对原料的破坏,同时环保的成本算上的话,很大程度上得不偿失。新的植物蛋白原料,比如蛋白含量高的牧草,这个方向方兴未艾,同样的问题,动物对植物蛋白的消化吸收率偏低。

“广东可先行一步成立氮循环和绿色降解饲料研究机构”

羽毛作为家禽表皮细胞衍生的角质化产物,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合成生物学菌株改造,可增强微生物这些相对弱的元件,而去加速其本身天然慢降解的进程,是把豆粕、杂粕、牧草蛋白、羽毛虾蟹壳废弃物这些原料实现高效快速体外降解,来进行昂贵蛋白原料减量替代的最有前景的绿色解决方案,也是全球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核心方向。然而目前这一块很少科研单位和企业愿意去做长期投入的技术研发,加上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力度不够,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新技术很快被偷窃和模仿,都极大限制了相关新技术的研发。就现有传统的发酵豆粕技术也是各个企业竞相模仿,互相偷菌种的事情在饲料行业频频发生,造成饲料行业无人愿意去开发新技术,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形成恶劣地,拼价格战、互相挤压的现状。在这里,我也建议政、产、学、研、企携手,加大饲料原料降解微生物合成生物学改造研究的投入,广东可先行一步成立氮循环和绿色降解饲料研究机构,研发针对不同蛋白原料的降解菌种库,提升蛋白原料的消化吸收率,提升养殖行业的闭环氮循环效率,降低环境氮排放,是绿色养殖的未来;并急需提高饲料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提供饲料蛋白原料供应保障,解决好人人要吃肉的民生问题。

利用好微生物合成生物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上图片文字为编者所加,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综合南方网南方+

       【粤有数编辑:嘉盈

       【粤有数审核:雅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