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编者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RCEP由东盟于2012年发起,历时八年,是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的协定。该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为了更好地帮助广东各涉农机构及企业了解、掌握RCEP知识,在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支持下,广州南方学院(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中山大学政务学院MPA校友会数字化专委会通过“RCEP与数字三农”等传播平台,11月29日起开设“RCEP专家解读”栏目。第四期嘉宾为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中国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亚太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东盟首席商务专家、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许宁宁先生。

第六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食博会)期间,于10月17日在东莞专门举行“RCEP与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 专家研讨会。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马洪涛、副主任张晓婉和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正厅职)陈东出席了专家研讨会。

10月17日东莞“RCEP与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上,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中国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亚太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东盟首席商务专家、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许宁宁线上发表主题演讲。(资料图片)

以下为许宁宁理事长发言实录

国—东盟产业合作:回顾与展望

尊敬的各位与会嘉宾:

大家好!

此次会议的召开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会议主题契合双方合作重要领域之一即合作发展农业经济,彰显了中国农业农村部等会议主办方和各省市农业农村厅局抢抓RCEP区域开放带来新机遇在积极行动,为农业经济发展助力并创新农业合作的更大领域。

一、RCEP区域开放中国—东盟增进产业合作构建了有利条件;

二、充分借助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紧密经贸关系开展合作;

三、着力加强产业合作,构建优势互补产业链;

四、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互补性强,发展空间巨大

五、增进双方合作的趋势及行动。


一、RCEP区域开放为中国—东盟增进产业合作构建了有利条件

2020年11月,在全球新冠疫情扩大蔓延和国际贸易投资严重受阻的严峻形势中,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实施自由贸易、多边合作,共同果断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RCEP的签署被世界上多个国家主流媒体评选为“2020年十大国际新闻”。

RCEP签署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在召开的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李克强总理部署加快做好RCEP生效实施的国内有关工作。在中国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21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紧抓RCEP带来的新机遇”。

RCEP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规模大。RCEP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经济规模最大、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涵盖全球约30%人口、30%经济总量和30%对外贸易。

二是RCEP开放的领域、程度大于WTO。在RCEP框架内,中日、日韩突破性达成了自由贸易共识。

三是有基础。在由东盟分别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10+1FTA)基础上整合组成及提质升级,有FTA的基础。区域内的各10+1战略伙伴关系近十多年来推进了双方一系列合作。

四是东盟主导。东亚特点——由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组成的东盟倡导发起并主导。

五是合作需求上升。RCEP各国合作开发区域发展潜力的需求上升,合作应对多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和当前严重下滑、应对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需求上升。

六是RCEP各国贸易投资关系密切,体现产业互补性强。RCEP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成员国之间扩大贸易规模和相互投资,带来更多的贸易创造,而且有利于RCEP成员国吸引更多区域外企业的投资。

七是经过长达8年的谈判磨合,相互间对开放市场带来的变化有充分的酝酿。

RCEP为各国产业合作将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产业合作直接关系到RCEP的开放合作成果。加强双方产业合作,能带来企业的“点—线—面”的合作,有益于构建区域各国优势互补的新产业链,提升本地区生产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充分借助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紧密经贸关系开展合作

RCEP15个成员国产业互补性强,其中,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自2009年起连续12年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19年前,东盟连续9年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9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近两年跃进迈出了两大步。

今年1-9月份,中国与东盟贸易同比增长了31%,东盟继续保持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据初步统计,今年1-6月,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68亿美元。其中,前三大投资目的国为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今年上半年东盟对华投资56亿美元。在东盟十国中,对华实际投资额排名前三位的国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成果来之不易,合作成果的取得主要原因有四方面:

一是相互都有需要是合作基础,增进合作符合各国和地区发展利益;

二是各国领导人引领是合作关键,相互尊重,着眼大局,创新务实,求同存异;

三是互利共赢是合作的活力所在,在积极对接、相互支持配合中推进合作,各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合作好处;

调动各有关方积极性、发挥多方面资源参与是合作的重要支撑,在双方经济合作中,企业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三、着力加强产业合作,构建优势互补产业链

产业合作,意义重大:

——有利于企业在走进对方国家时找准着力点,实施更多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有利于政府间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促进各国产业升级,有利于双方更大地开放市场;

——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惠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地区稳定和繁荣,乃至于惠及世界经济增长。

对此,建议:

一是充分意识到产业双方合作的重要性

产业是经济增长之本,双方均重视本国产业升级。双方产业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潜力大,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说明了这一点。共建“一带一路”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当前增进产业合作打造了有利条件。疫情给各国经济带来重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机遇。

在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中,产业合作极为重要。多年以来,中国—东盟之间有些主要产品的贸易、产业链,与外部国家(地区)尤其是美欧发达国家有着密切关系。当前世界疫情和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对此,中国与东盟国家应着力合作补齐产业链短板,这是化危为机的选择,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是件好事。

二是有针对性推进产业合作

双方应该加强各国防控疫情所实施的产业政策的沟通、对接,共同推动受疫情冲击大的产业合作解困,共同推动受疫情冲击相对小的产业合作加快发展,共同推动因疫情带来需求的产业合作扩大发展。中方可协助东盟某些成员国产业及行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领域合作

双方服务业领域合作空间大,在许多行业均有合作潜力。双方经济社会发展、货物贸易和投资合作增长,为从事服务业务的企业和专业机构带来了大量发展机遇。应积极开展会展、物流、广告、电商等合作。


四、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互补性强,发展空间巨大

在中国和东盟的多数国家中,农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农业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决定了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存在巨大的合作发展空间。


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第5次领导人会议把农业确定为面向21世纪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先开放的市场就是农业产品。


2004年1月1日,作为自贸区建设的“早期收获”计划的500种农业产品率先实施了零关税。农产品率先进入对方市场,使广大消费者得到了自贸区建设带来的实惠,促进了农业生产,双方农产品贸易有了快速增长。


近些年来,双方农业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合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合作形式持续创新,双方在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同时,相互投资增长。中国在东盟国家开展了玉米种植、橡胶苗木生产、园艺作物栽培、饲料加工、种猪生产等示范项目,推广优良品种、农业机械、栽培管理技术,部分品种增产1倍以上。


东盟重视农业发展,正在实施《东盟食品、农业和林业合作及其战略计划(2016-2025年)》。在第36届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东盟十国通过的《东盟克服挑战、保持增长愿景声明》提及:“更密切地努力促进可持续农业、水产养殖和渔业”。


据统计,2021年1-8月,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994.2亿美元,同比增长27%中国农产品出口520.6亿美元,进口1473.6亿美元,其中出口中排前十的目的地中有7个来自RCEP成员国,包括:日本、越南、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进口中排前十的来源地有4个来自RCEP成员国,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印尼。


当前中国与东盟正在积极推动农业合作。20205月份发布的《中国—东盟经贸部长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加强自由贸易合作的联合声明》提及,保持市场开放,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以保障区域和全球供应链。优先提升食品、农产品等的通关便利化水平,保障其持续和顺畅的跨境流动。正在执行的《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合作行动计划(2020-2025)》聚焦九大优先合作领域,包括农业、渔业加工和食品产业。


中国与东盟交通便利,运输农产品和食品周期短,有利于双方进出口企业及时供货,有利于双方投资企业经营管理。东盟十国疫情严重程度不一,疫情对不同产业行业冲击程度不一,企业可相应调整经营策略实施合作,如实施农业开发合作等。企业家用好“直播带货”全新营销模式,农业电商平台、农业大数据机构等,利用数字化为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赋能。


五、增进双方合作的趋势及行动

当前,一方面双方应抓住新机遇,另一方面要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和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带来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共同着眼于长远合作,着力于近期合作。

着眼于长远合作。需要我们共同落实好双方已达成的合作共识,包括《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21-2025)》《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等,以202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30周年为契机,在增进战略互信、实现互利发展中,不断扩大共同利益,将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夯实,将双方合作大道越走越宽,开创更加富有合作成效的下一个30年。

着力于近期合作。需要我们聚焦共同抗疫和经济复苏,这是双方合作的两大主题;需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东盟共同体发展有机结合;需要携手推进RCEP区域开放,开辟双方合作更大空间。当前,尤其要将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同《东盟全面复苏框架》对接合作做细做实,这是双方提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水平的行动要求。

值得强调的是:当务之急或重中之重是将我自身事办好,尤其是提高我国际合作水平和能力。

在今后的合作中,双方关系发展的根本目标是:

根本目标就是:长期睦邻友好,合作共赢发展

基本举措是:

一是照顾关切、互惠互利,是合作的动力所在,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持续性;

二是增进了解、互相理解,是合作的重要前提,关系到扩大合作的主流正面性,减少负面性因素制约;

三是包容开放、扬长补短,是合作的重要取向,关系到双方携手发展;

四是务实对接、创新驱动,是合作的行动举措,关系到实现双方需求的合作着力点和合作活力。

目前,中国与东盟正在积极对接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包括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大产业合作,在自由贸易协定升级、市场更大开放中调整产业结构,使得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更加坚实,使得本地区在世界经济中更加立于不败之地,并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怎样抓住机遇?就未来中国各地如何发展与东盟的合作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根据本地区优势与东盟十国的各自优势、双方产业互补性,找准着力点,有计划、有组织的积极推动本地区与东盟有关国家合作,将合作做细做实。

第二,大力提高国际合作水平。更好地结合现在开放形势的需要,积极了解东盟国家的需求、市场特点、产业规划等。

第三,积极对接东盟,推进商机,洽谈合作。

第四,多领域、多渠道与东盟合作,充分发挥有关非政府组织、商会、专业机构的作用和优势。应以产业合作带动贸易结构、投资结构的优化,带动中小企业合作发展。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应调动商会参与的积极性,以促进产业链配套。


双方农业领域的商协会需要加强行业合作发展的机制建设,提升行业合作水平,为企业合作提供信息和拓宽合作渠道。


应合作打造跨境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可持续型农业,以深入区域合作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挑战。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作为双方对话合作机制之一,愿意助力中国省市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新发展。


2001年时任总理朱镕基出席了理事会成立仪式。在促进双方经贸合作中,CABC开展了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形成了对东盟国家的商务工作的渠道优势、信息优势、研究优势。


近些年来,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在增进双方产业合作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包括: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理事中有五十多个全国性行业商会,经常应邀在其召开的会议上做报告就对接东盟提出建议;与东盟国家一百多个行业商会有日常工作联系;经常召开有关产业合作会议;成立了中国—东盟食品、物流、科技等十多个行业合作委员会,成效积极。


今年4月16日,由我处牵头的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在京成立。该合作委员会主要由RCEP15国工商界代表组成。成立仪式上,中方与RCEP各国的驻华大使馆商务代表一起按手印启动了该合作委员会成立。该合作委员会的RCEP15国工商界代表共同表示,密切区域产业合作,携手推进RCEP协定落实。

在今年6月,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及其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先后召集有关中字头行业商协会领导人分别开了四次“增进RCEP国家产业合作座谈会”,旨在促进全国性行业商协会在抓住RCEP开放机遇中发挥积极作用,助力“双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对外循环,以增进RCEP区域产业行业合作带动贸易、投资新发展。

尊敬的各位与会嘉宾:

有理由相信,中国与东盟在30来构建的良好合作基础上,借双方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紧密关系和RCEP即将生效带来的新开放发展机遇,携手推进睦邻间的全面深入合作,将进一步惠及我们各自国家的发展、地区稳定和经济增长,将有助于在抗疫中世界经济复苏,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

 

稿件来源于RCEP与数字三农,原题为《RCEP专家解读④|许宁宁: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回顾与展望》。

        【粤有数编发:德华】